这类燕子在9月从东北撤离;10月从山东撤离;11月,我国南方的燕子也开始南飞,在12月到次年2月之间停留在云南广东,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一带居住。随后到了3-5月,它们就已经陆陆续续回到了我国各地,开始筑巢、交配、养育后代。
当然还有一类燕子的栖息地就比较远了,它就是北京雨燕。雨燕是典型的飞行能手和长途迁徙候鸟,它们的时速可达110~200公里,每年从7月开始西飞,乘着季风越过蒙古国和新疆北部,再借助东北风飞往中东一带,最终再11月抵达非洲中部和南部。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雨燕在迁徙时几乎不停下来歇息,吃喝拉撒都在空中,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可以保持滑翔,号称一辈子都在空中飞行的鸟类。当然,它们并不是真的不落地,而是在4月飞回中国,在悬崖山洞等高处筑巢繁衍后代。
另外,科学家还对全世界和候鸟迁徙路线进行了跟踪和归纳总结,绘制出了一幅地图,可以看到候鸟们的迁徙路线是非常长的,往往地跨南北半球,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比如按照四号线飞行的昆明滇池红嘴鸥是西伯利亚的候鸟,每年11月来到昆明生活。
为什么燕子不一直留在南方?
很多人感到疑惑,既然南方那么好,为什么不一直留在南方呢?每年这么来回飞累不累啊?
其实燕子迁徙除了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外,还综合考虑了其他因素。
之所以要南飞是因为南方更暖和,在冬季也有虫子吃,但我们要知道南方始终不是它们的老家,这里存在很多凶猛的本土物种,比如非洲有秃鹫、猛雕、蛇鹫等捕食者,还有上百亿只红嘴奎利亚雀竞争食物,甚至连非洲人都会搭起铁丝网围捕它们,生存环境十分堪忧。
而我国的燕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温顺的鸟类,它们既没有尖利的爪子和喙,也没有比较大的体型,所以和南方很多本地鸟类在竞争关系上是处于劣势的。不光是它们自己,在生育后代以后,这些威胁还可能直接导致其物种灭绝。
但是,回到北方就不同了,北方的鸟类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而且燕子本身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地附近,而人类居住地附近的鸟类本身就不多,甚至还会有人类提供食物。尤其是在中国,从古至今似乎没有听说燕子好吃的。
最后,迁徙的行为已经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深刻地留在了候鸟的基因里,如果到了繁殖的季节未能成功迁徙的话,它们会表现出焦躁不安、不断起飞等情况,甚至有可能放弃交配和养育后代。
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类地行为习惯强加在动物身上,动物们对于本能地依赖要远远超过人类,它们没有人类那么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智慧,也没有我们那么强大的适应能力,因此有时候我们看到动物的行为会觉得很傻。这就好像它们身上被生了某种程序,即使程序有错误,会导致系统崩溃,它们也会继续走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